教室里,学生们头戴VR装置,就可以去欣赏广阔的宇宙,探索太阳系的行星,感受行星间的大小比例及运行方式....摘下VR装置后,他们又回到了真实的课堂,通过将VR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特点,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,将传统的、理性的二维课堂变成有趣的三维课堂,让学生们不用再照本宣科地死记硬背,而是通过身历其境地实践,学习相关知识。
目前VR在K12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发展方向:
一、 正反馈
教育的核心在于能不能有效的激励学生,尽快形成学习中的“正反馈”。VR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尤其在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情景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呈现个性化特征、丰富多彩的媒体形式和刺激性的对话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,大量案例证明,虚拟现实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放松、愉悦、感兴趣等积极情绪,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。
另外,虚拟现实技术可创设逼真的场景,提供动态的高交互设置,让学习者在其中显示出较高的学习参与度。如谷歌最近推出的谷歌地球VR版,戴上设备后,体验者能够穿越到全球各地的名胜古迹。如果把这个项目应用到学校的人文历史学科教学上,肯定比简单对着书本上的图片或者视频更加生动有趣。
二、 可视化
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扁平性,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呈现更为立体的世界,消除时间与空间对人造成的认知阻断,为学生提供生动、逼真的学习环境。如建造人体模型、太空旅行、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,虚拟现实可以在广泛的科目领域中为学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,从而加速和巩固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,有效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,深刻理解抽象概念。
甚至对于数学这类看似与VR毫无关系的学科,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大量应用来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。如一款名为“Calcflow”的应用可以用来可视化一些微积分概念,而且可以实时观察参数改变的影响,这对于想象能力较弱的同学是十分有帮助的。
三、 安全性
传统教育过程中,受到设备、场地、经费等条件制约,许多大型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难以开展。虚拟现实技术可模拟实验场景,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完成各种实验,并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验。
通过VR技术,学习者能够自主探索各种有趣的学习材料,即使在做实验犯错的情况下也不会带来任何严重的后果。可以说,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,虚拟现实技术减少了实验操作可能带来的困难和危险,并大幅度降低了实验成本。